評論不動產登記投射的公眾期待
??一項公共政策,投射出公眾如此多的期待,更說明《條例》所涉問題的復雜性與重要性。《條例》不一定立竿見影,但為未來作瞭很多指向清晰的鋪墊。
特約評論員 王雷
靴子終於落地,輿論依舊喧嘩。
《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》將於明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。消息傳出後,坊間議論熱烈,大多聚焦在兩點:一是反腐利器說,二是房價下降說。當下中國兩大熱點問題同時在一項公共政策中交織與發酵,實屬罕見。
拋開這兩點不說,先講講自己親歷過的“孫女士買房被騙案”。2012年7月底,杭州孫女士通過房產中介,花198萬元從一委托人手中,在某小區給女兒買瞭套婚房,孰料拿到房產證翌日,發現房子裡還有個租客劉先生,跟原房東簽瞭20年房屋租賃合同……此事當年轟動杭城,過程亦一波三折,一年後孫女士打贏官司,終於拿回瞭房屋。
《條例》頒佈以後,一來這類“一魚二吃”式的售房漏洞有望堵住;二來,碰到類似情形的人,可以更加名正言順地追究對方的責任。因為《條例》明確:在不動產登記中有“偽造、變造”行為的,嚴重者可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”。
像孫女士這樣為捍衛自己的財產權利而苦苦奮爭的人,隻是其中的一部分。對農民來說,涉及宅基地以及林地、草原、海島等承包土地,他們同樣需要一部法律保衛他們的財產權。這才是《條例》真正要扛起的責任——確權。
從反腐的角度看,此次《條例》未出現“以人查房”相關條款,有人直呼失望。這部行政規章卻也給貪官留下“驚悚一筆”:國傢機關可以“查詢、復制與調查處理事項有關的不動產登記資料”。這一規定的意義不僅僅是對腐敗官員產生威懾,有輿論甚至認為,這將為另一反腐利器——公務員財產申報制度的推出起到“臨門一腳”的作用。
相較於反腐,在房價跌與漲、房產稅和遺產稅是否會出臺等爭論上,民眾的觀點更為激烈分化,其背後,是長期困擾決策層的一個問題:中國人手上究竟有多少房子?
以“鬼城”現象為例, 2010年國傢電網公佈5640萬戶的電表數據半年以來轉數為“零”,另有機構的調查統計顯示,2013年中國城鎮住房空置率為22.4%(大約4898萬套)。數據未必準確,但它提出瞭緊迫之問:進入存量時代的中國房地產,要消化多少過剩的庫存房?如果還是沒完沒瞭地蓋房子,是否會拖累中國經濟?
這一切需要“大數據”做支撐。新常態下,中國經濟不應再被房地產綁架,老百姓也不應對起起落落的房價心生恐懼,制度的出臺不是問題,何時出臺、怎樣出臺才是核心所在。而《條例》的出臺實施,或可為盤點國內房產市場的“傢底”打造統一數據平臺。
一項公共政策,投射出公眾如此多的期待,更說明《條例》所涉問題的復雜性與重要性。《條例》不一定立竿見影,但也並非毫無鋒芒,它為未來作瞭很多指向清晰的鋪墊。一場大戲,或許才剛剛開場。
新聞來源http://tj.house.sina.com.cn/news/2014-12-29/14135955213910608229445.shtml
留言列表